查看原文
其他

K叔对话厉致谦 | 中文字体设计的未来,只能依靠中国设计师

研森 KENMORI 研习设 2023-10-17







三言(3type)是一家国际化的字体公司,我们目前在做的主要有创新概念的字体开发、企业字体咨询与定制,字体设计教育以及Glyphs造字软件在中国的本地化这三个方向。


国内其他的字体公司往往只专注于字体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对产品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此外,国内的字体设计教育也十分薄弱,整个行业处在一个高速但低质的发展周期。正是看清了当下字体行业与教育界的弊端,我们才更想要积极地做些事情,希望能以微薄之力提供一些长期且良性的东西。






我大学学的是工业设计,毕业之后,做了近十年的自由设计师,从平面设计到消费产品设计,再到尺度更大的展览设计,甚至是跨学科的交互设计我都参与过。但字体设计一直是我很感兴趣的一个门类,从大学开始我就陆续整理关于西文字体的各种学习笔记,连载在Type is Beautiful网站上。 


随着我对西文字体的逐渐了解,我越发想了解中文字体设计背后的故事。十三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认识了中国第一代字体设计师陈其瑞。通过陈老的介绍,我和一些朋友陆续采访了当时在世的几乎所有当事人。




2017年我和郑初阳一起创立了3type,想通过字体设计教育来帮助更多对字体有兴趣的年轻人走上专业之路,也想通过多文种的字体产品为行业带来新风。字体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元素,而这个行业在我们国家的现状是比较落后的。对比发达国家,我们可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中文字体,作为一种非常特殊的设计对象,只有依靠中国设计师,才能真正地走向现代化。






一件平面设计作品可以没有颜色,只用黑白;也可以没有图形,只有文字。字体是平面设计中最基础的元素,文字是传递信息最直接有力的载体。民国时期上海滩的美术设计公司往往有这样的人员配置:一位设计总监、一位绘写美术字和做排版的、一位画插图的、一位文案和一位摄影师。在数字化工具出现之后,很多工种消失了,而“平面设计师”这个新工种的工作范畴变得异常浓缩。




每当我们看到民国时期的设计,总会感受到其鲜活的创造力,其中很大一部份原因都得归功于当时的手绘美术字。而这种技能后来因为电脑字体产品的丰富而逐渐被人遗忘。今天年轻一代的平面设计师开始越来越注重字体排印,这是很好的现象。如果还能更进一步,连自己设计中需要使用的字都能设计,岂不妙哉。






建议从拉丁文字体设计开始,相比中文字体,拉丁字母的设计有一个比较成熟的方法论,上手容易,做完一套字体花费的时间也不长,比较有成就感。不论是平面设计的软件,还是字体设计的软件,都是西方人发明的。学习拉丁文字体设计,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西文字体排印有微观而深入的理解,对软件的操作逻辑与功能也能更好地把握。






通常大家会使用Adobe Illustrator这类图形软件来画字,主要还是因为缺乏专业的字体设计软件。但这样做只完成了字形的绘制工作,字体是一种工具,它的价值体现在它的使用中。评价一款字体的质量,不仅要看每个字符的细节特征,更重要的是其在排印中的表现——文本的韵律、灰度、可读性、易读性、风格的一致性等等。如果只能孤立地绘制一个个字形,没有明确的全局设计规则,无法进行横排和竖排的测试,无法添加各种字体特性的话,我觉得可能都谈不上是在做字体设计。




有历史的字体厂家自己开发的字体设计软件都又贵又难用,但因为换用新软件的转换成本很高,所以往往很难改变。但像Glyphs这样的专业字体设计软件,它有很多专门针对字体设计师或字体爱好者的设计,操作界面会友好很多,就很适合个人设计师或者新手使用。当然Glyphs的专业功能也足够满足专业字体厂商的生产需求。






对于字体产品来说,二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字符数量和字符形的差异。虽然事实上拉丁字母远远不止52个大小写,但几百个拉丁字母跟成千上万的汉字数量比还是差很多的。在字体设计中,拉丁的设计规则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只需要设定好几根量度线,所有的字母、数字都按照量度线来走,就能保证一定程度的整体性。而中文字体设计还处在一个发展期,没有公认的设计流程,不同的设计师都有自己的设计方法和流程。



从笔画特点的角度来说,拉丁字母以直线和圆弧为主,有点像西方建筑中的石拱券;而汉字以横竖框架笔画为主,外加斜向的笔画,有点像我们的传统木构建筑。






中文字库的拉丁部份普遍都是非常糟糕的,我们也许暂时还不能做到优秀,但起码应该做到及格。中西文匹配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但是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可以遵循。理想状态是中文字体设计师能同时精通中西文字体设计,这不仅仅是为了做出更好的西文匹配部分,对中文字体设计本身也是大有裨益的,可以更多地了解字体技术,建立起属于我们自己的科学严谨的设计方法。字体产品和字标的设计,我觉得没什么区别。






欧美有较长的金属活字印刷历史,有不少活字字体并没有得到数字化,所以会有复刻字体这样的工作。复刻字体可以帮助人们了解那个时代的字体风格与设计意图,还可以仔细观察到原本字体的设计细节,训练自己的眼力和字体设计软件的操作,可谓一举多得。正因为如此,欧美几乎所有专业的字体设计教育,都会把这一部分内容纳入教学之中。




跟欧美不同,我们几千年来一直使用木雕版印刷。如果要做字体复刻,我们应该去复刻雕版上的印刷字,而不是碑帖上的书法字。真正要把书法字从碑帖转化为数字化字体产品,其难度比设计一款黑体要高得多!至今为止在中国城市中随处可见的行楷、新魏、隶书等书法字体,都是40多年前开发的。它们之所以能如此经久不衰,是因为开发过程中需要书法家与字体设计师紧密合作,以印刷字体的要求严格审视每一个字,这才能得到经典的书法字体。


有意思的现象是,今天不论何种规模的字体公司,不论是资深的还是业余的字体设计师,他们似乎都很热衷于制作书法字体。这不仅是急于求成的心态体现,也是不敢面对字体设计真正挑战的胆怯行为。






字体设计是一项看起来简单,其实很难的工作。对于初学者来说,能绘制、调整出流畅的曲线就不容易了。之后就需要对文字的结构有一个了解,这其实是很难的一关,但往往都被忽视了。大家会觉得一个字我认得、会写,就是掌握了它的结构。但是让你用专业角度来审视字体的骨架结构时,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自己仿佛根本不认识这个字。


不论任何文字,其造型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跟历史、书写/雕刻工具、不同时代审美等息息相关。不了解这些就想当然地徒手画字,很可能不伦不类。还有那些经典字体精妙的细节,有时候你看得到,但却未必画得出,对曲线、正负空间、笔画粗细微妙的感受,能练习到手眼一致,是需要花费很多功夫的。


即便能做到我前面所说的程度,很多人到了这一步之后依然有可能感到迷失,他会发现似乎所有设计可能性前人都已经探索过了。然而就像任何一门设计或艺术,总有人能做出新的东西,真正的创新是很难的。




除了对字形的无穷探索之外,作为一种工具,字体设计师还必须对字体排印非常了解。如果你从事字体排印的工作,那你一定会对自己经常使用的字体的优缺点有许多想法。反过来说,如果你是一个字体设计师,但是对字体排印一窍不通,那你很有可能无法设计出排印效果优秀的字体。


最后,数字化的字体本质上是一种软件,有自己的行业技术标准,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推动着字体设计的发展。因此,字体技术的学习之路也是没有尽头的。大家可以对号入座一下,想一想近几年来火热的书法字体,应对了哪些字体设计的挑战?






字体产品的数量增加了,但是高质量的字体产品却反而显得十分稀有。字体排印的起点是字体,没有好用的字体,就好像没有好食材的厨师,厨艺再高也很难施展出来。作为平面设计师,除了学习字体排印的知识与技能,其实最好也学习一下如何设计字体。这样在日常工作中,当遇到没有合适字体的时候,就可以自己动手,为项目专门设计几个字,甚至是一套西文字体。你别说,很多国外的字体设计师,就是这样一步步从喜欢做字的平面设计师转变过来的。






我觉得无衬线字体的热潮还没过去,这会是一个比大家想象中更漫长的过程。的确,因为过去三年疫情的原因,带有温度的各种字体风格(有衬线的、胖胖的、有点圆的)开始受到全世界的青睐,但在社会与经济修复的过程中,在冲突加剧的整体大环境下,冷酷犀利的无衬线字体依旧具有无可替代的力量。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对于干净到吹毛求疵的瑞士风格的叛逆,折衷现代主义、迷幻风格开始出现,直到之后迎来了全面颠覆的后现代字体排印。到了今天,这种情况似乎也有再度复苏的迹象。


不论是对于无衬线字体的厌倦,还是与其伴生的字体排印所包装出的新消费品牌,大量的同质化设计,最后的结果反而大大弱化了视觉传达的效果。而今天欧美各种新出现的无衬线字体产品,也往往带有对经典造型的戏谑与恶搞,这种“劣化”的手法,正代表着全球字体创新能力的黔驴技穷。






人工智能可以很快根据关键词生成画面,大大缩短了设计创意视觉化的过程。但是对于字体设计来说,现有的人工智能需要海量的数据用来训练模型,就算是字体数量最多的拉丁文字体,其数量跟网络上已有的文字和图像相比也只能说是九牛一毛。数据不够多就训练不出好的模型,对于中文字体设计来说更是如此。




当然,现在有不少中国的字体公司在使用人工智能中的“风格迁移”来辅助设计,根据给定的参考,把一种风格的字体修改成另外一种风格。风格迁移能得到一些看起来不错的结果,但人工智能并不能真正理解汉字的构造。字形的轮廓是由精度很高,节点数尽量少的曲线组合而成的,只有设计师在设计的开始阶段定下明确的设计规则,精确地控制所有的节点,我们才能得到高品质的字体。人工智能造字反而绕了远路,事倍功半,最后很可能达不到要求。人工智能造字的热潮,也反应了行业的浮躁,以及对根本问题的回避——如何用明确的规则,一步一步发展出一套中文字体。






我们一直在开发字体产品,只不过速度很慢,要求很高。我们会根据对历史与视觉文化的研究或者委托的某些设计项目来发展出字体的方案,并在之后的年份中缓慢开发。从去年到今年发展较快的中文字体是光启明朝体,这款字体有可能在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制作完成,取决于我们其他项目的情况。除了中文字体产品,我们一直也有开发拉丁文字体,相比之下因为字符数量较少,开发的周期可以更好地控制。至今为止我们已经有8款中西文字体在销售中了。







由于微信公众号更改了推送机制,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推送,为了以后能及时观看到我们的教程和文章,看完文章后记得给我们点个“在看”哦。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这将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